为何市场突然沉寂,当下还能创业吗

发布时间:2024-10-20 18:10  浏览量:28

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当前市场一片沉寂,作为一名过来人,我们毕业那些年刚好体验了2015年往后那一拨创业的浪潮,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创业和融资,加上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大量的创业者走上舞台,整个市场从大集团的孵化创新项目到小公司的创业探索,那时候市场有多么喧嚣,就能感受当下有多么沉寂。

那么为什么市场就突然降温了,目前经济专家和自媒体博主等各路人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疫情影响,有人认为是经济周期,还有人说国家政策调控。其实中国的社会是无比复杂的,根本不可能从单一角度看清楚,并且社会的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主导,即使是政府也只能引导,有许多的政策初衷是引导行业规范,但是力度是极难把握的,市场的情绪也无法预测,所以很多人才打趣说调控的结果往往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虽然市场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但是我们活在当下,也必须了解其整体趋势。如果你没有要出国冒险的想法,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是只能面向国内市场,把自己跟国运绑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观察当下国内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给我们的未来作为一个参考基础,特别是对于内心躁动不安,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我们参考生物的进化论,社会也是个复杂体,复杂体总是不断的演化,演化没有固定的方向,但是随着外力的驱动短期可以有一定的规律。

由于中国市场无比庞大,我们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等多重视角观察,从宏观层面观察整体的演化趋势,从而选择有潜力的赛道,当自己选定赛道和目标市场之后,需要切换微观市场观察目标市场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国,我们不可能对细分行业一一分析。所以现在我们主要从宏观市场的各个方面来看看当下的社会经济情况。

从国家宏观环境及政策角度,当前中国的GDP进入缓慢增长的时代,并且由于GDP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资金和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投资的形式投放下来,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铁公基”;其他的市场基本都进入存量市场,虽然这几年的产业升级,技术带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国内主要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产品的滞销和利润下降,企业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导致大量企业倒闭。

当下资本的投资意愿降低,也就是说有钱人不投资了,那么他们的钱会静悄悄躺银行里吗?肯定不会,所以香港的卢麒元说的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当然近些年还有美元加息周期的影响,最近好不容易盼来美元降息,结果老美看着中国近期股市火热,马上就出来说要暂缓降息,再搞点朝韩关系紧张的小动作,严防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属于大政府小社会的治理结构,政府承担无限责任,因此我们国家的的治理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虽然也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副作用,由于政府管理幅度的不断加宽,大量的公职人员上岗,公职人员的工资和退休人员成为税收的沉重负担,吃掉了40%的税收。公职人员的考核及升迁与普通民众无关,造成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叠加组织机构臃肿,带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效率极低等问题。

由于政府的权利极大,叠加当前的法律环境相对宽松,大量的公职人员的贪腐成本极低,公职人员的贪腐比例和贪腐金额不断攀升,以上的种种问题,导致这些年政府的公信力确实是有所下降的,普通百姓对于官员几乎没有好感,直白点讲似乎还有几分反感。

之前经济好的时候,体制内的人吃肉,大家都能喝汤,现在突然大家汤都没得喝了,却发现体制内的小伙伴还是有肉吃,那这个就应了那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还有很多公务员的花边新闻、乱执法的新闻频频上热搜,给公众的印象就是体制内似乎就是个“吃饱思淫欲”的地方。但是有一说一,随着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和土地财政的落幕,小地方公务员和县城“婆罗门”的躺着赚钱的时代可能也差不多到头了,但是只要有权利背书,他们的日子也差不到哪里,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从国家宏观环境和治理上分析,目前内外交困,短期内想要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内部的利益阶层阻力很大,加上严峻的外部环境。所以短期内更多的是温和的政策调控,也就意味着当前的社会状态不是个短期现象,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梦想明年就突然繁荣起来。

上述主要是国家层面的内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普通百姓的安全感近些年确实是在不断下降,对于未来的预期。多数人没有以前那么乐观,开始降低消费意愿和生育意愿,有人把消费降级完全跟房地产带来的居民资产缩水关联,其实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失业风险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点就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东亚国家的人民历尽沧桑,社会保障兜底的能力偏弱,每次到了动乱的年代,人民资本上只能自求多福,电影1946的河南大饥荒的底层人民食不果腹,所以人民普遍有储蓄抗风险的习惯,特别是在下行周期的时候。

并且当前人民的压力确实是极大的,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带来的负担,绝大多数家庭背负房贷及车贷,2024年二季度末居民杠杆率达到63.5%的高位。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占据了大量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大量的养老成本转嫁到当代年轻人身上,工资没有上涨的情况下,社保缴纳的比例雷打不动的逐年升高,基数提高之外还有补缴,一顿操作下来,对于当下本就压力山大的工薪阶层来说真是雪上加霜。所以说这种情况下,不论政策如何喊“促进消费”,最终都是喊了个寂寞,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近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大量的以旧换新的鼓励措施,短期内有点效果,激发刚好有换新需求的人快点决策,但是整体效果和持续时间可能比较有限,等这波有换新需求的人提前消费完,后续消费可能会快速的沉寂下去,没有可持续性。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解决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不足的问题。

一个上班族的工资条

社保基数调整

从个人层面分析,只能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真的不容易,终年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不过随着00后这一代开始,他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整体上当前大家都倾向于不消费,社会进入通缩螺旋,所以当下做中高端消费品创业真的要三思,除了一线城市高端住宅这种东西,这东西还有一重富人投资属性。

经济方面,随着这两年民营资本创业浪潮的褪去,10月18日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国有资本在整个社会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最直观的就是房地产市场,一眼望去房地产百强企业几乎都换成了国有房企或者国有资本相关的企业。

房地产头部企业

民营资本的降温必然带来经济活力的下降和就业岗位的减少。恰好接下来的十年几乎都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最庞大的毕业年份,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再创新高,青年失业率必然不断攀升,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隐患。上一次通过上山下乡解决了青年人就业问题,前几年好歹还有个灵活就业撑着,时代工作铁人三项指的是网约车司机、外卖骑士和快递小哥现在也饱和了。目前全力支持的高端制造业基本上都是自动化工厂,基本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未来人工智能和AI替代了大量就业之后就业怎么样,这个问题好像目前看还是个无解,只能是让时代来验证。

之前有专家天真的认为将来服务业可以承载就业,首先大家都从事服务业,那么被服务的人在哪里?当然服务业的人可以相互服务,比如说我做餐饮,你做理发,那我们肯定相互有需求,但是这个需求是无法满足经营需求的。良性的服务业肯定是服务业的从业者服务制造业的从业者,就好像郑州富士康外繁荣的商业,等到厂房一关门,所以的商家都全部跟着完蛋。

以往都说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目前内需疲软,主要是个人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刚才我们已经讲过,那出口怎么样呢?2024年出口整体比较平稳,随着欧美国家同中国市场的脱钩,中国的出口开始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但是当前的整个蓝星的消费还是以欧美的富裕国家为主,随着欧美国家对中国新的贸易制裁措施的出台,短期内出口也很难有更大的增长,外贸能够稳定当前的局面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2024年中国出口

国内这两年主要的亮点在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家重点投资新能源、高端制造、国产替代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新产业的规模还达不到替换旧产业的地步,但是整体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新能源车产业,今年已经开始将日德等传统汽车大厂打的节节败退。但是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同样加剧了产能的过剩,从当前新能源和光伏行业的极度内卷状态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量新能源车企卖一辆亏一辆,光伏企业就更惨,价格基本上已经打成地板价,所以最近整个光伏圈的企业不得不一起坐下来谈谈缓口气。

光伏企业卷不动了

上述我们从政府、个人、消费、投资、外贸、新产业等等方面理清当下的现状,那么接下来还有哪些不确定的外部因素,中国社会演化的趋势如何呢。首先国家的财政政策将是未来最大的政策变量,说直白点就是国家的放水力度有多大。还有就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是否有新的技术突破带了新的增长空间,我们的产业结构能否成功的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未来的趋势我们无法预判,但是从历史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通过天量资金的量化宽松政策,快速的扭转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关键还是在于以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带动了目前美股的前几大巨头企业的爆发式发展,比如Apple、Facebook、微软、亚马逊这些万亿巨头,经济的扭转最终有产业的发展作为依托。但是我们隔壁的邻居日本在90年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发展情况,就只能说是掉坑里了,虽然日本央行也不短的放水和降低利率,但是随着实体经济的低迷,还有日本企业技术上始终在吃老本的情况,日本经济始终无法走出低迷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我国政府的救市行为,明显还是不愿躺隔壁日本的老路,希望尽快将经济从低迷的泥潭里面拉出来。

不管接下来宏观层面的机会如何,不管经济处于什么时期,人的购买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人对好产品的需求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只是机会不同。经济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时候,大家沉浸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敢于大胆的负债和消费。经济低迷的时期,大家倾向于缩减消费,不借债也不投资,做好迎接寒冬的姿态和准备,大家倾向于无物美价廉。所以我们看到当下前些年的网红消费品牌倒了一片,最近“熊猫不走”蛋糕的创始人官宣躺平,当年的风光无限与当下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上海大量的高端餐厅倒闭或者降价,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虽然总的消费金额上涨了,但是人均消费却是下降的,原来的出境游不香了,大家更愿意在性价比更高的国内走走。

所以接下来我们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行业还有机会吗,从人性的角度看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机会还是那句朴素的话“更好的品质,更低的价格”。让大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更靠谱的产品,就如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崛起的“无印良品”和“优衣库”。当下也是我们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品牌诞生的最佳时期,虽然优衣库是日本消费降级的产物,但是随着优衣库的全球扩展,目前优衣库的商品相对中国消费者的价格其实并不低,一件T恤100元左右,逛一趟优衣库差不多500元左右的消费,对于月工资4000元左右的中国打工人来说还是贵了些。

接下来依托中国的优势供应链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中国品牌必然诞生,比如交个朋友投资的“重新加载”服装品牌线下快速的扩张,但是“重新加载”的品牌调性和产品风格还不鲜明。期待更加具备中国特色、设计感、品牌调性的高性价比消费品牌的诞生,重塑各个消费细分品类的用户价值。

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好坏,都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2019年大家觉的市场预期不好,那时候美团的王兴就说2019年可能是接下来最好的一年,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是那么回事。所以任何时候都有人创业,只是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机会点,还是看个人的认知。只是大环境好的时候,市场确实有着更多的机会,或者说机会更加的显眼,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看到机会的人多了,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了。所以接下来如果你真的有颗躁动的心,一点要看清楚再动作,如何从微观层面审视创业机会,我们后面接着聊....

外部推荐